早报副刊 浪费的罪 (2011-02-26)
街头隐士 张惠雯
当我从欧洲旅行回到新加坡,我的环保意识更强也更坚定了。我开始不满超市竟然不对塑料袋收费,蔑视那些懒得把旧报纸和酒瓶、易拉罐送去楼下回收箱的人也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大概是因为我在欧洲时受到了那种新气象的感染,并且看到了一点儿希望。
但到了世界上最浪费的国家之后,我以前的良好习惯、坚定信念全都瓦解,这不是因我的价值观改变了,而是因为我已彻底绝望了,我感到只要大部分美国人不愿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,不管其他人怎么用心良苦,环保都毫无希望。
美国人的浪费和中国人的浪费不一样。中国人的浪费体现在喜欢制造即用即丢的廉价劣质货,以及“拼命”利用不必花钱的公共资源,譬如,中国的学校培养了一些只会开水管、不会关水管的残疾“骄子”。如果你看到学校餐厅的水管无人用时也哗哗流淌,不必惊讶,这就是咱们的“未来”。还有些损人不利己的人,如果他们租间包水电的房子,不在家的时候也会开着空调,一件衣服也丢进洗衣机洗,并且选最大水量。对这些市侩来说,一切公众利益、他人的匮乏都和他们无关,只要不花自己的钱。但是,一旦需自掏腰包,他们立即就很节约了。
但美国人不同,他们那种固执的崇尚“充足”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浪费这一痼疾。他们不吝于为“浪费”掏腰包,因为浪费已经成为一种必要。如果不给他过量的资源,阿甘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出了大问题。
天气一凉,他们就开暖气,让屋里热得像夏天一样。天气一暖,他们马上又变得怕热了,立即开冷气,让屋里十分凉爽,反而要穿件衬衫再加个毛背心什么的。因此,一年里的任何时候似乎都不适合美国人,即便天气正好的春天或是秋天(气温在20度左右),他们也得靠冷气或者暖气才能过。休斯敦的冬天刚过,正是春暖时节,而我住的公寓里马上有很多人动用风扇和冷气了。所以,阿甘们的环保挑战不是空调每天开几小时的问题,而是能否做到不要开足365天、每天24小时的问题。美国本来四季分明,但冷暖气给他们留下的只有两个季节——“冷气季节”和“暖气季节”。
美国的很多小学假期期间为丰富学生生活,常常举办免费的餐会,让学生回校聚餐。这些餐会一般都有赞助商,有的商家提供炸鸡或汉堡,有的商家提供饮料,有的提供饼干或薯条,有的提供冰淇淋。小孩子要依程序领取这些食物,冰淇淋通常是最后一道。而很多小阿甘之所以排队领完所有的食品,就是为了最后那个冰淇淋。学校的规定也很奇特,禁止小孩不按程序领食品,却不禁止领了就扔。于是,小阿甘领一路扔一路,那些本来丢垃圾的大桶就扔满了一口也没吃的汉堡包、饼干、面包,倒满了牛奶……如果你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饥饿中,这种情景会让你触目惊心。
事实就是这样:如果人人冬天都在家穿单衣过夏,你就觉得自己没理由穿件毛衣;如果垃圾点总是堆着完好的沙发、柜子,你就觉得自己没必要再为那几个易拉罐操心(况且也难以找到回收点)。于是,大家都生活在“过量”中,带着“弃绝”的情绪挥霍浪费,并在这罪恶中一起go to hell。
(传自休斯敦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